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發展了分子生物學。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蘇黎世大學、柏林大學和格拉茨大學教授。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組工作了17年。由于發展了原子理論,他和保羅·狄拉克一起獲得了 193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7年,他還獲得了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在物理學方面,波力學是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建立的。他建立的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類似于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他提出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宏觀條件下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還研究與熱科學相關的統計理論問題。在哲學中,人們認為主體和客體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動力學四講》、《統計熱力學》、《生命是什么?》 ——《活細胞的物理形態》(1946)等
1925年底至1926年初,受愛因斯坦單原子理想氣體量子論和德布羅意物質波假說的啟發,薛定諤基于經典力學與幾何光學的類比,提出了相應的波動理論。光波力學方程奠定了波力學的基礎。他最初嘗試建立相對論理論并推導出波動方程,后來被稱為克萊因-戈登方程(參見場方程)。然而,由于當時還不知道電子有自旋,他無法解決有關氫原子光譜的問題。精細結構理論與實驗數據不相符。后來,他改用非相對論波動方程——后來被稱為薛定諤方程——來處理電子,并得到了與實驗數據一致的結果。 1926年1月至6月,他連續發表四篇論文,均題為《量子化是本征值問題》,系統闡明了波力學理論。
在此之前,德國物理學家WK海森堡、M.玻恩和EP喬丹在1925年7月至9月通過另一種方法建立了矩陣力學。1926年3月,薛定諤發現波力學和矩陣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是量子力學的兩種形式。它們可以通過數學變換從一種理論轉換為另一種理論。薛定諤最初嘗試將波函數解釋為三維空間中的振動帥物理學家網校頭條,將振幅解釋為電荷密度,將粒子解釋為波包。但他無法解決“波包擴散”的問題。最后,物理學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解釋。 1927年至1933年,他接替普朗克,擔任柏林大學物理系主任。由于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他于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等地。 1939 年移居愛爾蘭,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工作了 17 年。 1956年他回到維也納,成為維也納大學名譽教授。 1924年,LV de 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僅具有粒子性質,而且還具有波動性質。在此基礎上,1926年薛定諤提出了用波動方程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理論,后來稱為薛定諤方程,奠定了波動力學的基礎。結果,他與帕姆·狄拉克共同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4年,薛定諤寫了《什么是生命》一書,試圖用熱力學、量子力學和化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這本書使許多年輕的物理學家開始關注生命科學中提出的問題帥物理學家,并引導人們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來研究生命的本質,使薛定諤成為蓬勃發展的分子生物學的先驅。 1956年,薛定諤回到維也納大學物理研究所,并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的第一屆薛定諤獎。他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任教直至去世。他參加完在()村舉行的大學活動后,因當地風景優美,決定死后安葬于此。 1957年,他病危。 1961年1月4日他因肺結核在維也納去世。死后如愿安葬在阿爾普布赫村。他的墓碑上刻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薛定諤方程。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科技世界網)